政信暴雷相传已久,很多技术性违约称之为暴雷,现在一点点的波动都会轩然大波!
严格意义上政信已经过了30年了!很多投资者赚的早就盆满钵满了!
政信类产品最大的特点就是依托政府信用,老百姓的认同度很高,那是否任何政信类产品都可以随便闭着眼睛买呢?
答案是:否。
我们在网上查询到政信类信托方面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6月,有19只违约产品,已发行在外的产品数量23900只为基数,违约率为0.08%。
优质的金融机构做政信类产品,项目团队会对融资主体的还款能力进行调研审核,毕竟这款产品是自己发行销售出去的,若发生违约对任何金融机构的投资者都是有实质性影响。所以政信类产品的风控还是很严的,踩雷虽然偶有发生,但毕竟是极小概率事件,而且也会及时解决,而不像地产或工商类的。
就目前来看,云贵川三省份政信项目还是处于相对消极状态,对于云贵地区项目一直以来是金融机构相对忌惮的,所以更多的会做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或实质性风控比较强的项目。
以贵州省为例,城投非标平台已经有多个市级平台违约,是全国违约最严重的区域。
首先纯正政信违约≠暴雷,政府会通过多方资源偿还债务,目前未出现任何城投公司公告称不偿还或不兑付的情况!
用最简短的一句话概括“政信债”,就是绑定了【地方政府信用】的【债权融资产品】
大家可能会疑惑,不是说政信类产品依靠政府信用背书吗?政府怎么可以这么不讲信用???
诚然,在城投债务扩张的过程中,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而如何解决城投债务的问题,肯定不是简单的一刀切,比如:直接违约或者国家一次性兜底。
系统性直接违约可能直接带来的是金融危机、经济危机,毕竟买债的都是金融机构。
未来,城投债务存量毕竟这么大,区域经济发展、融资情况又参差不齐,出现擦枪走火的现象也许在所难免,但是系统性的城投违约可能性很低,毕竟成本实在太高。
国务院43号文明确规定:“要硬化预算约束,防范道德风险,地方政府对其举借的债务负有偿还责任,中央政府实行不救助原则。各级政府要制定应急处置预案,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地方政府出现偿债困难时,要通过控制项目规模、压缩公用经费、处置存量资产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偿还债务。地方政府难以自行偿还债务时,要及时上报,本级和上级政府要启动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和责任追究机制,切实化解债务风险,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作为一名客观理性的投资人,要清晰的认知到,所有的金融理财产品,你获得的预期收益,都是对于未来风险的承担和因为放弃立刻消费这笔资金而取得的补偿性收入。
以国债为例,中国5年期凭证式国债近期发行利率为3.98%,通常意义上我们认为国债是无风险的,那为什么它要给你3.98%/年的利率呢?是因为你把本来可以立刻消费的资金借给国家用5年时间,这期间你放弃了消费的权利,国家给予你的补偿。
很多投资者会看中政信项目,主要是觉得背后有兜底作用,其实政信项目确实有出现过一部分违约。违约并不可怕,违约并不代表着钱拿不回来,而是需要延长时间给融资方处置,比如处置抵押物或质押物,比如让担保公司发挥担保作用,这样通过各种方式回笼资金或再融资。
政信项目跑路的可能性不大,毕竟是受公众监督融资平台,但国家并不会出台相关措施来强制地方融资平台按时还款,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么就与2018年出台的资管新规,打破刚性兑付相悖了,融资也是需要市场化,遵循市场规律的。
在2017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之后,出台并实行“地方政府债务终身问责”,比如前任官员离职了,留下的债务问题,不能拍屁股就走了,撒手不管,没处理好的债务问题伴随到这官员的终身制,以此规范地方政府的融资行为。
最后总结:
政信类产品背靠政府信用,但绝对不可以闭着眼睛乱买。
天下没有掉馅饼的事情,获得更高收益且不承担更多风险的事情并不存在,尤其是债权类产品,之前没有违约不代表以后不会违约,在做投资决策前应该充分收集信息,科学分散配置。
投资最大的风险是你不知道风险在哪里,知道风险在哪里才能采取有效的策略应对必须要有风险意识及相应的风险承受能力,敬畏风险,敬畏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