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请同时按 Ctrl 和 D,谢谢
400-688-2916
手机APP-安卓
决策的高手:概率思维、极度理性、敬畏运气(上)
阅读 1264发布日期 2022-04-11


剖开纷繁复杂,决定我们大致人生走向的无外乎两件事:运气和所做决策的质量。前者是随机变量,后者则是我们可以掌控提升人生走向的因素。


如何在更短时间做出更高效的决策?今天的长江读书分享一种“6步决策法”,希望可以给你提供一些参考。


01

决策之前:厘清思维误区


从本质上讲,任何决策都是对未来的预测。


但是,很多人在决策过程中都存在两个严重的思维误区:一是“结果导向”,二是“后视偏差”(事后诸葛亮)。


“结果导向”是指人们会根据结果的好坏来判断决策的好坏。在每一个领域,经常是结果在左右决策的好坏。


你买了一只股票,股价涨了四倍——伟大的决定!你买了一只股票,几乎全跌没了——糟糕的决定!


你开始健身, 过了两个月, 体重减轻了, 肌肉增加了——伟大的决定!但是,假如你的肩膀在健身头两天里就脱臼了,那真是一个糟糕的决定!


影响结果的因素很多,简单来说,除了受个人控制的决策质量,还有“运气”这个随机参数。


由于运气的介入,你做出的决策(有可能造成多种结果)才会产生实际结果。以决策质量和结果进行组合,可以得到四种结果:


好决策+好结果,是应得的;


好决策+坏结果,是坏运气;


坏决策+好结果,是狗屎运;


坏决策+坏结果,是咎由自取。



如果陷入“结果导向”的思维误区,就会把狗屎运理解成自己的决策高明,从而沿用错误的决策方法。


放弃“好事发生一定是我的功劳”这种想法并不容易,但从长远来看是值得的。


只要稍稍改变一下忽视运气的态度,就会对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这些小小的改变就像复利,能给你未来的决策带来丰厚回报。


另一个思维误区“后视偏差”是由记忆带来的一种谬误。


我们会不断根据事情发生之后能自圆其说的逻辑来叙述整个事件,并对自己的记忆根据叙事的合理性进行修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事后诸葛亮”。


当你在做决定时,有些事情你知道,有些事情你不知道。而在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中,真正发生的肯定是你不知道的事。


但在事后,当你知道这件事真的发生了时,就会觉得=“果然如此”或者“我就知道”。实际的结果扭曲了你对决策过程的记忆。


如果有什么会比一辈子都在后悔“早该知道”更糟,那就是一边后悔一边还要听别人对你说“我早说过”。


要修正“后视偏差”对我们提高决策水平的阻碍,在重大决策过程中就要忠实记录下自己的思路,考虑的因素,对未来可能产生结果的预测,作为辅助记忆的工具。然后在结果出来后复盘的时候,有客观清楚的记录,而不需要跟自己的记忆作斗争。


02

简单上手的“6步决策法”


我们的人生是一个不断做决策的过程。我们需要的是掌握一个好的决策框架,能够提高我们的决策水平以及随之带来的整体决策结果在概率上最有利的范围,而不是追求某次特定决策的最佳结果,这是谁也不能保证的。


杜克把决策框架分成主要6步。


● 找出一组合理的可能结果,尽可能列出所有的可能性。


● 通过对比每个结果带来的回报确定偏好——从价值取向来看,你有多喜欢或不喜欢每个结果?


● 评估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概率思维)。


● 评估候选决策将产生你喜欢或不喜欢的结果的相对可能性。


● 考虑其他候选决策,重复步骤1——步骤4。


● 比较这些决策选项。


结果的好坏以及好坏的程度取决于你的目标和价值取向。


不管做什么决定,你总会期待一些结果而排斥另一些结果。几乎每个结果都会让你有得有失。这些得失就是回报,它们会决定偏好,因为你显然喜欢收益甚于损失。


在一组可能的结果里,有些结果的回报会让你得到自己看重的东西,这些回报构成一个决策的积极面;


有些结果的回报会让你失去自己看重的东西,这些回报构成一个决策的消极面。大多数决策同时具有积极面和消极面。


步骤2就是要对“回报”进行判断。你可以用任何你看中的东西来衡量回报:金钱、时间、幸福、健康、他人的幸福、健康或财富,以及社会货币等。


当你判断一个决策是好还是坏时,其实是在问它积极面上的潜力能否抵消它消极面上的风险。衡量决策的质量需要能比较出你的获益是否值得所冒的风险。


步骤3要估算每个结果发生的“概率”,既包括对你已有信息的总结分析,也包括认识到还有哪些重要信息需要进一步收集。


没有信息,就是你什么都不知道。完全信息,就是你什么都知道。对于大多数需要估计的事项来说,你不会走向没有信息或完全信息这两个极端,而是处在中间某个位置。


进行有根据的猜测意义重大。你越愿意去猜测,就会越多地思考和应用你掌握的知识。此外,你还会开始思考那些能找到的让你更接近答案的东西。


步骤4需要对步骤1中列出的所有可能结果根据回报和概率进行加权平均,得到这个可选方向带来的期望值,这个期望值就是你“喜欢”还是“不喜欢”这个选项的数学量化。


很多人认为事情只有对和错两面,而没有中间状态,是成为好的决策者的重要障碍。这个“中间状态”,就是事情发生的概率或可能性,你需要大胆猜测,就像射箭一样瞄准靶心,但箭簇可能到达的其它部位也能让你得分。


做决策时,我们的目标是在愿意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上,选出最有利于实现自身理想的方案(如果没有好的选项,那么我们的目标就是选出受损最少的方案)。


03

如何提高猜测的准确性?


怎样提高这些“有根据的猜测”的准确性,让我们的猜测向靶心靠拢呢?


杜克给我们的工具是同时考虑“内视角”“外视角”


内视角是指从自己的观点、信念和经历出发看待世界。我们很不善于发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也很不善于判断自己的信念是否有错。我们对自以为知道的东西过于自信。许多常见的认知偏差,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内视角的产物。


外视角是指在自己的观点以外,别人如何看待你的处境,或是指世界的真实情况。要弥补内视角,就要摆脱自身经历的影响,尽可能了解别人的观点和世界的本来面目,因为它们正是纠正性信息的所在。


你的直觉服务于内视角。第六感也一样。而直觉和第六感都会被你希望成真的心愿所影响。外视角是解除这种影响的“良药”。


了解别人的观点,其价值不仅在于他们知道你不知道的有用信息,能够纠正你所知信息的不准确之处,而且在于即使他们掌握了完全相同的信息,也可能提出不同的看法。信息一样,结论却可能大相径庭。


外视角能纠正内视角的错误和偏差,所以看问题时要先从外视角出发。


允许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接受别人看待事物的不同方式,会让你更接近客观事实。越接近客观事实,你在决策中用到的垃圾信息就会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