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决策时的3种思维
1. 幸福感测验:长期目标的“晴雨表”
从广义上说,幸福感是看清一个决策是否会影响长期目标实现的“晴雨表”。
当你发现潜在收益或损失(以幸福感衡量)微不足道的时候,就说明这个决策属于低影响力类型,可以加快决策速度。
有一类决策,无论你怎么选择(吃鸡肉或鱼肉、看《王牌大贱谍》或《公主新娘》、穿灰西装或蓝西装),从长远来说(或从短期来看),结果都不会对你的幸福感产生太大影响。
假如你正在考虑的事情通过了幸福感测验,那么就可以加快决策速度,因为做得不那么“恰到好处”也没什么损失。
尽管很多决定不会显著影响长期幸福感,但一个糟糕的结果仍会产生短期内的代价:后悔。
后悔(或害怕后悔)几乎会让你在任何选择上都犹豫不决。坏结果发生后,基本上每个人都会立刻后悔。对后悔的担忧会导致“分析瘫痪”,因为你理所当然地认为多花点时间做决定就不太可能得到一个坏结果,也就不太可能让你尝到伴随而来的后悔之痛。
如果你纠结于短期的感觉,而不考虑长期的影响(这才是真正重要的),那么就会因为害怕后悔而无法做出决定。害怕后悔的代价是时间。
重复性选择有助于淡化后悔情绪。
所谓重复性选择,是指你在决策后可以再做一次同样的选择。这在选择很快又出现的时候特别有用。你可能真心嫌弃午饭时在餐厅点的菜,但几小时后吃晚饭时就又有机会可以点菜了。这有助于消除短期内的后悔之痛。
选择大学课程属于重复性选择。
选择第一次约会的对象属于重复性选择。
选择行车路线属于重复性选择。
选择看哪部电影属于重复性选择。
重复做决定也为你提供了选择一些你不太确定的东西的机会,比如吃没吃过的食物,看没看过的节目,你不会因为这些尝试付出惨痛代价。只需一点代价,你就可以了解自己的好恶,还可能从中发现一些惊喜。
2.但试无妨:损失趋于零时迅速决策
“但试无妨”是一种有用的思维模式,能够让你迅速抓住机会。
“但试无妨”的关键特征是下行风险有限,也就是说没有太大的损失(但可能会获得很大的收益)。当你处于“但试无妨”的情况时,加快决策通常并不会增加产生更差结果的可能性。
要判断决策的下行风险是否有限,你可以问自己以下两个问题:
● 最糟的结果是什么?
● 假如结果不尽如人意,我会面临比决策前更差的情况吗?
要是最糟的结果不那么糟,或者就算结果不尽如人意,你的情况也不会比之前更差,这个决策就可以“但试无妨”。也就是说,你可以加快决策速度,因为牺牲准确性的代价有限。
你可能会想,“但试无妨”是好,可现实中哪有这样的好事。然而,一旦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但试无妨”的情况远比想象中要多。
你在申请大学。梦想中的大学很难申请,你被录取的可能性很低。你还要申请吗?假设申请成本不高,你没被录取的情况也不会变糟,但被录取的话就进入了梦想中的大学。
你在看房子。不出所料,你在房地产经纪人的带领下找到了心仪的房子,但卖价要比你的最高出价贵20%。你还出价吗?你按自己的价格出价,卖主拒绝了,你没损失。但要是卖主接受了,你就能以低价买到心仪的房子。
一旦你确认“但试无妨”,就不用太仔细地考虑是否要抓住这个机会,但仍需花时间去执行这个决定。
迅速决定是否申请录取机会很小的大学,但要花时间确保申请材料的高质量。迅速决定是否出价购买心仪的房子,但要花时间确保出价的合理性。
你决定得越快,机会溜走的可能性就越小。机会抓得越快,你发现该决定上行潜力的可能性就越高。
3.难以决策=很容易选择
明年你有一周的假期,你决定去长途旅行。你已经将目的地缩小到两个城市:巴黎或罗马。(也可以把这个思想实验里的两个目的地替换成你特别喜欢或特别想去但又没去过的地方。)
一般来说,你会为这类决策发愁。毕竟,决定去巴黎还是罗马通不过幸福感测验。像这样的假期一定会在一周、一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里影响你的幸福感。除非你经常出国旅行,否则这就不属于重复性选择,而可能是一生一次的选择。如果决策错误,代价会很高昂。
我们都会面临很多类似去欧洲哪里度假的高影响力决策。你可能被两所心仪的大学录取,可能发现两所很棒的住宅,也可能得到两份理想的工作。然后你就开始为如何选择烦恼,想要弄清两个或更多好选择之间的细微差距。
让我们做一个怪怪的思想小实验:假如你不是在巴黎和罗马之间做选择,而是在巴黎和三文鱼罐头厂之间做选择呢?你会感觉困难或焦虑吗?
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这表明相似选项才是拖慢决策速度的原因。要是在潜在收益相差甚远的选项中做选择,你不会感觉困难,比方说去巴黎度假一周或在“鱼下水”堆里度过一周。
这就是为什么遇到这类决策时你可以并且应该加快速度。
拖慢决策的东西,即质量非常接近的多个选项,实际上是一个可以加快速度的信号——既然两个选项具有相似的上行潜力和下行风险,那么无论怎么选都不可能出错。
要是你从比较选项的相对质量出发考虑决策,就会占据有利位置。与其花大量时间去找各个选项之间的细微差距,不如重新审视决策,问问自己:“如果随便选,我会错到什么程度?”
这个问题会让你前瞻性地思考,认清影响决策质量的是每一个选项的潜力,而不是碰巧产生了哪一个可能的结果。这个问题会让你看到,两个选项都很棒,所以无论你选择哪个都不太可能犯大错。
因此,这类决策实际上属于隐藏的“但试无妨”。由于选项相近,你可以任意尝试,随便怎样选都不会出错。这解锁了一个强大的决策原则:难以决策的时候其实很容易选择。
当你在为相近的选项纠结时,通常是在浪费时间做无用功。你花费大量时间,试图找出两者之间微乎其微的不同,充其量也只能看到潜在收益方面的微小差距。
4.打破僵局:唯一选择测验
巴里·施瓦茨在其著作《选择的悖论》中指出,选择越多,你越有可能难以取舍;越是难以取舍,你花在“分析瘫痪”上的时间就越多。
这就是选择的悖论:选择越多,焦虑越多。
如果在巴黎和三文鱼罐头厂中间选,谁都没问题。但如果在巴黎、罗马、阿姆斯特丹、桑托林岛和马丘比丘之间选呢?
你可以用“唯一选择测验”来打破僵局。做决策时问问自己:“如果这是唯一的选择,我会感觉满意吗?”
“唯一选择测验”可以清除阻碍你做出决策的垃圾信息。只能去巴黎,你感觉心满意足;只能去罗马,你仍感觉心满意足。如果是这样,那么无论怎么选你都会开心幸福。
这种从菜单上选择点什么菜的策略可以广泛用于一般决策。做任何决定,都要花时间区分喜欢的东西和不喜欢的东西。然后,你就可以快速决策。
分类,即根据你的价值取向和目标找出“好的”选择,是决策时间能够带给你的最大收获。分类是决策的重头,也是放慢速度的价值所在。
当你完成分类,挑出一个或多个好的选项时,加快速度就不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假如各个选项非常接近,你不妨随意选择。在符合标准的选项中间多花时间挑拣,决策的准确性通常也不会比随机选择高出多少。
这就是辨别低影响力决策,尤其是那些重复性决策如此重要的原因。这类低风险决策让你有机会去尝试。尝试会告诉你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有助于你弄清自己的喜好。通过这些尝试,你可以掌握更多信息,并在更准确的分类中获得回报。
从长远的视角来看,你应该把人生所有的大小决策看成是管理一个投资组合,你的目标是让投资组合总体回报让自己满意。
而不是拘泥于每一个单项投资的成败,因为运气的作用在单次投资中是无法准确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