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摘录自《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我们进入《孙子兵法》的第四篇《军形篇》,这一篇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讲要做到不被战胜,做到不败;
第二层是讲什么是真正善于打仗的人,他们通常没有大的名声;
第三层讲了如何通过五个维度的度量,比较敌我双方的实力。
先胜后战
记住四个字最关键:先胜后战。我们把它翻译一下,就是赢了再打。我们经常说打仗要打得赢,不对,赢了再打,没有赢就不要打,这就叫做先胜后战。我们来看一段原文: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孙子说,古代真正善于作战的人,先规划自己,让自己成为不可战胜的,这叫“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然后再等待敌人可以被战胜的时机。
“不可胜在己”,完全在于自己,而什么时候敌人可胜呢?那完全在于敌人,不归我管。
孙子曰:“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这个人是很善战的一个良将、大将、名将,他最大的本事到什么程度?就是能让自己成为不可战胜的,但是他没有本事让敌人一定可以被战胜。所以说,
“胜可知而不可为”,胜利是可以提前知道的。但是如果说不可胜呢?你是不可强求,不能把不可胜变成可胜的。
一句话,人管得了自己,管不了别人,先管好自己再观察别人,别人如果无懈可击,我们是没办法取胜的。“胜可知而不可为”,可以判断我们能胜,但是没有胜的形势,不可强求。
不可胜又不可强求,你应该怎么办呢?第一个策略就是不办。为什么一定要办呢?明明办不了,你还非要办。
比如说,一个手机企业一上来就说要打败苹果,你能打败苹果吗?你只能做到你自己能成功,能发展,你不能做到打败苹果。苹果败不败,跟你也没关系,它自己做不好,那是它自己败的,所有的失败都是自己败的。
后面还有一句话,叫“善战者,胜已败之敌也”,他自己已经败了,这时候你赶紧去推一把,叫“胜已败之敌”。
等待是重要的军事行动
所以如果不可胜,那么就应该不办。很多人败就败在不知道事情可以不办,就是所谓的No Zuo No Die,不作死就不会死,办不到的事不要强求,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如果非要办,反而会输光老本。
不可胜怎么办?不办。很多人就接受不了这一点,怎么能不办呢?不办不就是不作为吗?必须要有所作为,因为他不作为心不安。这是病,得治。什么病?这是一种战略焦虑症,忘了作为的代价、损失和风险。事实上不出手,并非不作为,而是积累自己,等待时机。
《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就是不停的作为,几乎是没有任何胜算的作为,最后是把自己累死了。他应该等,等待时机,锻炼身体。一是争取自己活得长;二是把国内治理富足强大,教育好下一代传承下去。
所以等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等待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最好的选择。可惜呀,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太少了。
等待什么呢?就是等待形势的变化,形变成为形胜,势变化为势胜,这时候我就可以先胜后战,赢了再打。
形胜是在等待中积累,让自己不可胜,越来越强。势胜是胜机出现,然后你就抓住机会,一战而定,这些都只有通过等待才能得来。
你可能要问了,那等不来怎么办呢?等不来就算了呗,还非要归你呀?你一定要认识到,这个世界不是围着你转的,不是所有事你都能搞定的,该放弃的时候你要放弃。如果志在必得,那你可能就是灭亡。这是一个人生态度问题了,是个价值观问题了。
我们从这一篇里,就是要学会等待,等待不是不作为,往往是最重要的军事行动的组成部分。
但是我们人生当中,很多人最大的毛病,就是不能等待,不能等待就No Zuo No Die。
敌人是不可战胜的
我们可以用一句你听起来可能不那么带劲的话,来概括一下孙子的思想:敌人是不可战胜的。后面再加一句,只能等他自己败。
那你说不能战胜那怎么办?相安无事呗。他也不能战胜,你也不能战胜,大家不打,各过各的日子不是挺好的,为什么一定要打呢?你不能怀有战胜他人的目的。
在今天的经营里面也是这样,你做手机不能怀有战胜苹果的目的,如果你怀有战胜苹果的目的,你能做好手机吗?你只有怀有服务消费者的目的,你才能做好手机。
还有一个关键,是自己不要作死,我们往往就是自己作死。
李隆基不能等,失守潼关
我们讲一个战例,唐朝的安史之乱,安禄山直取长安,这时候哥舒翰守着潼关,他守着潼关那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以我们从最开始就荀悦说的形、势、情三条来说,无论是形还是势,安禄山攻不进潼关,长安是安全的。但是这个时候“情”出了问题,唐玄宗他太骄傲了,他感情上接受不了,我一定马上捏死他。
所以唐玄宗不能等,他就下了死命令,命令哥舒翰出关灭了安禄山。哥舒翰他知道守住潼关,保卫长安是没问题的,但是只要出关野战,必定全军覆没。因为叛军是非常的凶悍,而他手里的这些军队都是几十年没打过仗的。
但是,军令不可违。他也想“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是唐朝当时最厉害的三个大将,除了哥舒翰以外还有两个,一个叫封常清,一个叫高仙芝。在他之前,因为军事失利另外两个大将都已经被唐玄宗斩首了。
唐玄宗太骄傲了,接受不了失败,反正谁打败仗我就斩谁,他能够自剪羽翼。哥舒翰要不出关,他照斩。
所以哥舒翰是痛哭出关,出关了之后就全军覆没,潼关失守,之后唐玄宗仓皇逃向四川。在潼关这件事情上,形势虽然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由于唐玄宗自己的情绪,却使结果颠倒,造成了灾难性的结果,几乎灭亡
再强调一遍,等待是军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No Zuo No Die,你一定要学会等待。
那么你得等待到什么时候呢?结论很清楚,就是等到赢了的时候。等到什么时候赢了就什么时候开打,这就是孙子的核心思想,赢了再打。
仗不是打赢的,是等赢的,是等到已经赢了之后才开打,这叫做先胜后战。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孙子兵法》原文说: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善于作战的人能让自己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又不会错过敌人出现败象的时机,一旦敌人自己作死,就顺势帮他一把。
所以善于作战的军队先已经胜了,在胜券在握的时候,才寻找代价最小的作战时间窗口。而不善于作战的军队,冲上去就打,在战斗中寻找胜利的机会窗口。这两者的差距是多大啊。
胜利是等待来的,不是浴血奋战打下来的,所以说“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这句话很重要,因为真正的高手都没有名气,所谓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
就拿我们创业来说,创业者怎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呢?有办法了。
比如说你扎根于一个行业,踏踏实实地积累,等到自己的手艺、人脉资源和各方面都积累充足后,你在一个行业已经干了二十年了,你再创业,就基本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或者你根本不需要创业,以公司的分配机制,你就能实现财务自由了。如果你啥都没弄明白就冲上去创业,那就看你能不能中彩票了。
你大学毕业进入一个行业,踏踏实实努力干,15年之后,你成为了行尊或者高手。这时候你就立于传说中的不败之地了,拥有高手的自由。
但谁愿意等15年呢?恨不得大学没毕业就创业,比尔·盖茨是大学没毕业就创业的呀,扎克伯格也是大学没毕业就创业的呀,但大家往往就忘了概率问题。
真正会打仗的人,不出名
那积累什么?什么样的人能取胜呢?孙子总结叫:“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修道保法,就是修炼自己,滴水穿石。孙子说,“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真正善于作战的人,都赢得很容易。
“无智名,无勇功”,如果你老拿10个打人家1个,有什么智名,有什么勇功?
“故其战胜不忒”,他的战胜没有什么特别的,因为“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出手的时候都是去摧枯拉朽,打那些已经失败的人。所以他不会有什么特别的英名,也没有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情。
所以真正善战的都不是名将。
什么是名将呢?就是不可能打赢的仗都给他打赢了,所以叫一战成名。比如项羽、李广,都是千古名将。
而真正善战的人,都是准备充分,按部就班,打的仗也不精彩,所以没有什么故事。
所以孙子专门说了:“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
如果你打了一场漂亮战,全天下的人都说太漂亮了,那不一定是什么好事,非善之善者也。为什么?因为这是侥幸,重复不了第二回。
你可能又要问了,这样以少胜多的战例历史上不是比比皆是吗?你所说的比比皆是,是把三千年一共发生的那几回全部集中到一块儿说了,显得比比皆是。
但除了那几回,其他的十几二十万回仗,每一回都不是这么精彩的,都是按部就班。
那我们说孙子是不是名将?他是吴国的将领,但是好像也没听说他打了什么精彩的仗。
和他在吴国同时期的还有一位杰出人物,伍子胥。伍子胥是轰轰烈烈的超级名将了,真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而孙子自从在吴国为将之后,史书上除了说他贡献很大之外,基本没说他什么具体的事,也不知道孙子是怎么死的,连在哪一年死的也不知道。
我估计他也不是死在战场上的,所以他也没有伍子胥那样的传奇故事。所以孙子的一生也是“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的真实写照,没有留下什么故事。
“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
这句话非常本质,因为我们人不就是要追求智名,追求勇功吗?为什么真正善于作战的人还没名呢?
曹操说:“敌兵形未成,胜之无赫赫之功也。”
意思就是敌人的兵形还没有形成,就被他掐死在萌芽之中。这就像掐死一根嫩芽一样,他有什么功劳?所以人家都不知道他有什么功劳。
扁鹊三兄弟
扁鹊是一个名医,有一次这个魏文侯就问名医扁鹊,“听说你们家兄弟三个人都是医生,那谁的医术最好?”扁鹊就说,“我们家大哥医术最好,二哥差一点,我是最差的。”
魏文侯就不明白了,你是天下名医啊,你大哥和二哥都没有听说过。扁鹊就解释,他的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病人自己还不觉得有病大哥就下药,铲除了病根。所以他的医术很难被人家认可。
他的二哥没有大哥那么大本事,在病情发作之前他发现不了,但在病情初起症状不十分明显的时候,二哥能够药到病除,所以村里人会觉得二哥还能治点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能在本村,邻村的人都不知道他。
我的动静就会比较大,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严重、痛苦万分的时候,我在病人的经脉上穿刺,有时候甚至还敷上毒药来以毒攻毒,最后这个病人可能得到了缓解,甚至还有治好的,所以我就名闻天下了。
扁鹊的这个例子非常有哲理,名将就跟名医一样,就是谁也打不了的仗居然给他打赢了,这是什么?这是运气。而真正的善战者他还没有打过可歌可泣的硬仗。
我们应该怎么工作?
我们都知道一句成语,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在堤坝溃堤的时候,上去抗洪堵枪眼的一定是全民英雄。但是如果说有一个人之前成天去堵蚂蚁窝,从而保护了大坝不出问题,有没有人知道呢?
说今年堤坝没垮,得亏他天天去堵蚁穴,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故事吧?所以那个堵蚁穴的人才是真正的善战者,才是真正的国之栋梁。这个问题就很深刻,很多事都是积累到糜烂不堪,不可救药了才有人管。
因为在事情还没有那么严重,在最容易处理的时候,往往形成不了共识,谁也不去处理,只有到了不可收拾的程度,一个人冲出来力挽狂澜,然后他就成了英雄。
这类事情在公司里面也会有,有的同志勤勤恳恳,全心全意地为公司解决问题,并避免发生大问题,但是谁也不知道他有什么功劳。
有的同志看见问题不吱声,等到大家都看见了,老板也着急了,这时候他出手力挽狂澜,立了一大功,但他本来可以做得更好。
所以我在公司里专门讨论过这个问题,我说当我们公司出现某个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不要想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而是我们先讨论问题的优先级,对这个问题发生以前的事做一个复盘,来设想一下如果在此之前我们做了什么,就不会发生这个问题了,防止这个问题以后再犯。
如果能够形成这个意识,那么你的经营就会越来越进步。如果你没有这个意识,只是每次出问题就去解决,那一辈子都在解决问题
我在最后附上了《孙子兵法·军形篇》的原文,你可以感受一下原文,再理解一下孙子兵法关于“形”的思想。
《形篇》原文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
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
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胜,胜已败者也。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