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思三:
价值投资是唯一正确的投资方式
巴菲特是价值投资的旗手,他几乎从零开始创业,用一生的时间将伯克希尔从一家濒临倒闭的纺织厂,打造成全世界前几名的优秀企业,这一传奇般的战绩,为无数投资者树立了极高的标杆。
我最初了解价值投资,是从巴菲特合伙企业阶段的信开始阅读,再读传记和其他资料,他有非常多的做法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比如长期保持专注、大块安排自己完整的时间、长期读报纸、大量(是真的很大量)阅读财报和书籍、极强的行动力、做生意与处朋友都很长情、与最聪明的人交朋友、不与混蛋做生意、为人正直诚信、时刻保持理性客观、对风险的极度警惕……
正是因为他有如此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最初我对巴菲特的做法几乎都是顶礼膜拜,甚至他的弯路都要学一学,容易陷入一种迷思:价值投资是唯一正确的投资方式,巴菲特的做法是唯一正确的价值投资方法。
经过这些年的探索和扩展眼界,慢慢发现,价值投资只是众多投资方式的一种,不是唯一一种。
价值投资的特点是追求确定性、长期复利增长,往往是不见兔子不撒鹰,说得苛刻一点,价值投资是一种保守、收缩态势的投资方法,对不确定性、对价值毁灭的做法,天然排斥。
与之相对,创业投资,是更积极、更具扩张性的投资方法,不追求大概率成功,而追求赔率较大,可以容忍价值毁灭、可以容忍较多的犯错机会,一将功成万骨枯,创业投资能培养出新企业、新产业。
打个比方,价值投资者买油井,往往是在储量和产量基本确定、油井价格不贵的时候买;创业投资者则往往是直接投资于多个勘探团队,只要其中一两个团队成功勘探出油井,就能获得相当的回报。价值投资者不愿意去冒风险勘探石油,做的是存量资本配置,促进油井价值回归;创业投资者则是将新资本投入到油井发现中,最终能为社会带来新的油井。
股权投资是资本再配置的生意,有些更为接近实业,比如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杠杆收购、企业并购等;有些更虚拟经济,比如量化投资、风险套利、宏观对冲、期货投资等等。不同的投资方法对应不同的细分领域,对投资者、资产管理者、被投资产的价格和流动性有着不同的影响。
社会、金融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每种投资方法,都有其存在的道理,如果确实很不合理,经过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可能很长)也会被纠正,这才是真实的社会。
如果全世界只有价值投资一种投资方式,所有的参与者都是理性、保守的,资本市场上也不存在泡沫、低估、错误定价,那这个世界就会变得非常保守、无趣、没有曲折和故事、也很难实现跨越式发展。事实上,价值投资对资金的属性、投资者的认知和脾性,要求非常高,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反人性的,因而价值投资者注定是资本市场上的少数派。
价值投资也许是投资方法的少数派,那巴菲特作为标杆人物,他的投资方法应该是价值投资的主流吧?初学者容易陷入的另一个迷思就是:巴菲特的做法,是唯一正确的做法。
塞思·卡拉曼将巴菲特的投资分为三个阶段,捡烟蒂、很便宜的价格投资于普通的企业、普通的价格投资于优秀的企业。是不是每个人都是从捡烟蒂开始?是不是都要用几十年的时间来经历这三个阶段?是不是最后都要长期投资于优秀的企业?
每种投资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和条件,不是都可以复制的。
第一阶段,捡烟蒂投资,其前提条件是投资者自己或者资本市场有合理的方式让公司价值得到实现,不管是分拆、清算、分红,还是其他方式,一套完整、适用的价值套利制度是捡烟蒂的基石;如果是被动投资,还需要分散投资、分散风险,巴菲特早年喜欢是跟着清算者一起投资,或者自己成为那个清算者;而且如果被投企业价值不增加或者在逐步毁灭,时间就是投资者的敌人。
第二阶段,以便宜的价格投资于普通的企业,特别需要注意低估值陷阱。
所谓的便宜,比如PE、PB等估值指标,本身只是代表过去,并不代表未来;估值和财务数据只是代表账面,并不代表商业实质;复式记账法、现代财务体系脱胎于工业时代,在当前很多行业,比如金融、互联网、研发类企业,并未反映其商业实质;投资于普通的企业,如果价格足够便宜,在三五年的时间内,确实可能在均值回归中获得超额收益,但如果再拉长时间,以十年、十五年以上的维度来看,投资者回报率与资产本身的运营回报率趋于接近,普通企业并不一定能带来高回报。
第三阶段,普通的价格投资于优秀的企业。
这是一个诱人的想法,投资者只要搭上一列快车,就能快速前行。但这种投资方法,对投资者的能力要求极高。
投资者如何拥有独特的洞察力,可以知道一个公司是优秀的、并且未来很长时间都能保持优秀?
一个企业也许过去都很优秀、成长性很高,但投资者如何能确认公司可以跨越那些大多数企业都无法跨越的鸿沟,比如利润从10亿到100亿到千亿的跨越?投资界竞争这么激烈,最好的公司往往估值都不低,如何能在他人没有看出企业优秀、给出很高估值之时以普通的价格买到这样的股权?一个人一辈子能对几家公司的长期未来有准确的判断?这种投资方法对投资者的能力要求极高,不是轻易可以到达的境界。
回到前面的三个问题。
是不是每个人都是从捡烟蒂开始?也许未必,重要的是你懂什么。如果你没有任何经营和产业经验,只是懂点财务知识,必须用极高的安全边际为自己的无知提供保护,也许捡烟蒂是一个可行的方法,而且要够分散,还会踩很多坑,才能慢慢体悟投资之道。
要知道,格雷厄姆、巴菲特、施洛斯可是财务和金融的高手,都用了几十年践行捡烟蒂之路。但如果你拥有丰富的产业经验、经营经验,对企业如何创造价值、对资本市场如何定价有一些体悟,也许并非一定要走捡烟蒂之路,可以集中投资于熟悉的行业,甚至从成长股开始实践,但前提依然是,对价值投资的几项原则有正确和深入的理解、并且在践行过程中反复锤炼。
是不是每个人都要用几十年的时间来经历这三个阶段?是不是最后都要长期投资于优秀的企业?投资如治水、打仗,是非常现实主义的长期事业,每个人都只能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决定价值投资之路,最终能走到什么高度,也只能边走边看。
性格温和的人可能适合被动投资、愿意战斗的人可以考虑主动实现价值;
愿意安静坐在书桌前看资料的人可能更喜欢用数字考虑问题,均值回归可能是合适的方法,喜欢社交、与人交流的人也许对人的感性认知更强,适合投资成长性公司;
喜欢中庸之道的人可以考虑分散持股、追求极致的人可以考虑集中投资;经过长时间努力专注于某个领域,有能力做超长期预测,也许可以长期投资于该领域优秀的企业,广而不深研的投资者,可能更适合逆向投资、深度价值、分散投资;
拥有如洛克菲勒般野心与意志的人,自然会考虑并购一家企业,以企业为基础做出大事业,追求小而美、过简单生活的人,可能更愿意管好自己的钱财或者做个小基金;
希望成为资产管理行业重要玩家,或者愿意为老百姓创造一些增量价值的投资者,需要适用于资产管理行业的投资体系、研究体系、营销体系、企业文化,也能应用价值投资的方法,为社会做出贡献。
投资就是遇见自己的过程,如果过程中感受到特别扭曲、难以坚持,很可能是对自己认知不够、或者对投资认知不足,需要深入反思自己、或向前辈学习或求助,慢慢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价值投资是一套理念,几个原则看起来明确,但其含义却很模糊,巴菲特作为践行者,为我们树立了业界最佳标杆。但我们应该打开视野,清醒地认识到,价值投资并不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投资方式,巴菲特之道也不是唯一的实践之路。
迷思四:
掌握“价值投资”这门技术
就可以成功实践价值投资
格雷厄姆、巴菲特、芒格等前辈为我们提供了教科书、致股东信、大量投资案例,还有不少具体的投资方法。我曾经以为,应该有什么办法,能让我比较快速地掌握“价值投资”的技术,然后就可以成功实践价值投资,获得财富的复利增长。后来发现,这种想法太过单纯。
首先,价值投资的具体做法没有一套可以照搬的教科书,没有什么“价值投资方法论”,只有几个看似简单、实则模糊的原则。
安全边际是什么?多少安全边际算够?
企业价值是多少,只能是个模糊的正确,而且对绝大多数企业价值,我们连模糊的正确也没有;安全边际有多大,可以有一些衡量方法,比如与历史极限值的对比、与机会成本对比、也可以用绝对数字衡量,但本质上是个概率推测,也是个主观数字。
能力圈是什么?
没有人会告诉你,你的能力是什么,你只能通过事实与逻辑进行推断、或让他人反驳、或用时间验证,当中很可能会犯错,也需要有合适的人与你共同成长。所以,不管身处奥马哈还是纽约、上海还是延安,通过合适的渠道,接触到真正践行价值投资的人,接受他人的批判,勤于反思,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价值投资的四项原则;而且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每个人都很容易过度自信,向业界最优秀的人学习、请教,是价值投资者践行路上的重要内容。不见山高,怎知自我渺小?不见巨龙,怎知自己无力?
其次,价值投资的实践,不只是一个技术和方法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投资者个人心性的修为。
价值投资者需要理性的思考、独立的人生态度,不介意特立独行、敢于逆潮流而动。价值投资者需要对自我要求很高,愿意不断反思自己,找到缺点并不断改进,还要克服惰性,形成良好的习惯。
价值投资者还需要收缩欲望,明白慢即是快:因为能力圈的建立,注定是一个缓慢而且不断往复的过程;树立个人信用也需要长期言行一致的坚持;投资决策正确与否,其验证周期也不确定;投资中难免犯错,如何渡过人生的深水区,由奢入俭难,一开始不要将欲望放得太大,是比较好的方式。价值投资者在提升投资能力的同时,应该也能体会到,自己在慢慢变成一个更好的人。
第三,价值投资者要对自己的生活做减法,腾出大量整块的时间进行深度学习与研究。
如果没有大量时间专注于投资事业,很难在这个领域上有所成绩。价值投资者需要大量时间调研公司和生意、学习构建跨学科的知识网络、构建自己的能力圈、反思和改进自身的问题,需要用整块的时间去系统学习、研究、交流和思考,才能对某些问题有脚踏实地的认识、有深入的看法,才可能形成“洞见”。
拥有大量、整块的时间,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是一项非常困难的任务,也是价值投资中,很容易被忽视的前提条件,对生活要做很多减法,才能达到这个状态。
最后,价值投资者的雪球要能持续滚大,最重要的是共赢,对于资产管理者而言,构建良好的投资者-资产管理者-被投企业的共赢关系,是价值投资的长期目标。
但是这句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
比如投资者与资产管理者的共赢,高信任度的投资者、长久期的资金,是价值投资的前提条件。价值投资的目标是长期复利,但是绩效的衡量尺度却是短期的资产净值,而资产净值受市场先生的影响,起伏不定。如果投资人没有稳定的心性、充分的信任、长久期的资金,就会造成“高点认购、低点赎回”的现象。
价值投资者要想成为资产管理者,必须让自己的能力得到充分锤炼,与投资者建立足够强的信任关系,才可能打破不能共赢的怪圈。价值投资者与被投企业之间,也应该形成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往往在没有人关注的时候,只有价值投资者与公司沟通,互相之间可以建立信任,价值投资者着眼于长期利益,可以为被投企业贡献自己的智慧与资金,实现资本的良性配置。
价值投资有原则,但没有教科书;有方法,却需要一整套顶层架构的配合。
实践价值投资的路很长,必定会有曲折,不管有多少迷思:
想,都是问题;做,才有答案。
价值投资最初吸引我的地方是其简单易懂的原则和看似容易的实践之路,但刚开始我也陷入了诸多迷思。
经过这些年的实践与反思,我越来越感受到,从事价值投资的幸福感,是来自于不断追求智慧、修炼心性、提升自我的过程。回过头看,作为初学者的这些迷思,有些地方有所领悟,有些依然在思考求索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山穷水复疑无路”,“轻舟已过万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