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个人投资人主要参与的涉及城投/政府平台公司的类固定收益债权产品,本质上就是将资金以债权的方式通过金融工具投资或借款给城投公司,而根据标的金融产品的法律形式不同,往往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
1、信托计划;
2、资管计划;
3、基金(公、私募基金);
4、定融计划;
一、信托计划:
信托模式是最传统,最常见的一种方式,也是个人投资人接触最多的方式之一;根据投资人资金与政府平台产生的法律关系,一般有非标信托模式和标债模式;
1、非标信托模式:
这种方式是行业最早、最传统的模式!
本质上就是投资人通过信托公司与政府平台产生借贷关系,政府平台通过信托公司向投资人借款,到期政府平台还本付息;
在某些情况下,政府平台可能会因为资金调拨不到位,导致到期的借款可能会出现不能如期还款的情况,在行业还处于刚性兑付的时期,信托公司往往都是先行把资金垫付给投资人,信托公司再自己去找政府平台逐步还款,此情况在2018-2019年左右,贵州出现政府平台债务违约时比较常见,但后期因为贵州出现全区域性延期后,部分中小型信托公司选择根据政府平台实际还款效率来兑付投资人本息。
近几年非标信托模式的政信信托产品,除个别小型信托公司在极少数营商、金融环境较差、经济及财政较差的区域的弱资质平台有个别延期案例,绝大部分信托公司基本没有新增延期案例。
2、标债信托模式:
这种模式是近1-2年兴起的新模式,主要是为了符合2020年资金信托新规中:“关于信托公司非标业务占比的限制”;
标债模式的交易结构是:投资人认购信托产品,信托公司去购买政府平台公司发行的公、私募债券,中短期债务融资工具等;
这类业务现在受到绝大部分高净值客户的追捧,主要原因是:标准化城投债券,至今没有一例违约及实质延期的案例;
目前投资环境下,固定收益投资产品中,信托产品投资城投债券的模式是确定性最强的,因为底层资产(城投债券)历史上没有违约记录,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提出:必须保证辖区国有企业/政府平台公开债券到期准时兑付,就连贵州都保持政府平台债券刚兑的记录;
所以对于部分追求确定性的资金,现在重点参考的领域应该是信托投政府平台债券的模式。
对于这类型产品的选择,一般建议还是尽量规避已经出现非标业务延期的区域,依然优选经济发达区核心平台发的债券为基本出发点。
二、资管计划:
该模式随着2018年3月监管的要求,各类资管公司已暂停该业务,所以不再赘述!
三、基金:
这类业务主要分公募和私募基金:
1、公募基金:
投资人很难买到100%投资城投债券的公募基金,这类基金首先要满足是纯债基金,同时还要全部用于投资城投债券;
一般基于监管要求,纯债基金要做分散投资(标的券的品种比例限制、单只标的券的比例限制等),所以大概率会在国债、金融债、企业债等领域做分散配置,所以100%投城投债的公募基金很稀少的;
2、私募基金:
私募基金投资政府平台业务的基金模式上其实跟信托公司差不多,主要也是分非标和标准化两种方式;
A、非标模式:
在2015-2018年期间比较盛行,这类型私募基金公司发行私募契约基金,投资人购买私募契约基金,管理人再将资金以委托贷款的方式投资给政府平台,主要投资方向以贵州、云南等区域的政府平台为主,而且往往是以偏远地区为甚,当年的贵州独山县、三都县等区域,是这类型公司扎堆的区域;但是随着贵州、云南等区域的政府平台非标债权大面积延期支付,导致这部分公司的众多产品处于延期兑付状态,后期兑付效率不一;
因为考虑到这类型私募基金公司往往都些三无公司(没有股东实力、没有投研团队、没有风险控制能力),所以从业至今一直未曾推荐过该类型的私募契约基金;
B、标债模式:
该业务在2022年上半年开始逐步开始有业务,业务模式跟标债信托产品一致;
该类型业务的交易逻辑是:投资人将资金汇款给私募基金公司开立的托管专户,然后私募基金公司再去投资政府平台的标准化债券;
该模式从逻辑上讲,安全系数也是非常高的,等同于城投标债信托产品,因为资金有托管机构托管,底层资产是城投债券,按道理到期的兑付基本也没有什么值得争议的;但是十多年的从业经历来看,各种风险事件会超出认知,也见过太多没有底线的管理人和机构,所以对于一些三无机构的来说,一般都还是建议规避,因为我们没办法精准预测下一个坑长什么样。主要风险点:
a、资金挪用风险:
概率低,但没办法100%排除;
对于一些产品合同只写的是一个投资范围的,出现该风险的概率较大;同时不能排除宣传投资A债,实际去投资B债的风险(宣传资料不像合同条款一样有法律效力);
b、加杠杆的风险:
因为城投债券的年化收益率绝大部分都在4%-7%之间,但是很多私募基金的产品的宣传收益远远大于这个收益区间,那么较大的收益差来源就存在不确定性,管理人会不会加杠杆,或者会不会和政府平台签订一些不合规的抽屉协议,这些风险是无法排除的。
所以一直以来私募基金投资政府平台债券的业务一直没有考虑推荐。